您好,请登录 免费注册 OA登录
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
当数字化遇上乡村振兴:以数字技术赋能农村普惠金融
时间: 2022-2-25

长期以来,由于农业生产周期长、风险较高,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制约“三农”发展的一大瓶颈。解决“三农”融资问题,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、盘活农户“沉睡”资产,一直是政府和金融机构共同努力的方向。

近年来,农村普惠金融呈现快速增长势头,为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,其中数字技术成为重要推动力量。近日,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正式发布,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指明方向。其中,《意见》明确提出,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,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公共服务,推动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向乡村延伸覆盖,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发展农户信用贷款。

在《意见》指引下,数字技术将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碰撞出更耀眼的火花。实际上,以数字技术驱动农村普惠金融的实践早已在全国落地生根,金融服务数字化创新应用持续涌现,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。

借助数字科技 动产变身不动产

“家财万贯,带毛的不算。”一句话道出了农民贷款的困境。从现实情况来看,由于缺少银行认可的传统抵押物,虽然拥有资产但产权权益不明晰且价值难以被准确估量,这一“三农”融资痛点尤为突出。

近年来,浙江丽水、四川成都、广西田东等地持续推进农村产权确权和流转,为农村产权融资提供了可行路径。借助数字技术,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进一步拓展,多家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、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等模式。例如,农业银行巴彦淖尔分行创新“农户抵押+政府风险补偿金+连带责任保证担保”模式,在2021年发放全国首笔鸡舍抵押贷款。

卫星遥感技术的加入,让“三农”融资有了更多可能性。网商银行于2020年首创卫星遥感信贷技术“大山雀”,通过解析卫星影像判断农户耕种面积和品类、预测产量产值,从而给予合理的贷款额度。2021年9月,“大山雀”技术再进一步,能够成功识别苹果、猕猴桃等经济作物。目前,全国已经有数十万种植大户通过该技术获得“无接触”贷款。借助新型数字科技,该行已与全国1000多个涉农县区展开数字普惠金融合作,过去一年的贷款增速高出县域贷款平均增速39%。

记者了解到,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已被不少银行拓展应用。2021年,工商银行在黑龙江、内蒙古等分行试点,借助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土地确权验证、作物种类识别、长势监控等功能,获取玉米、甜菜等作物的经营信息。农业银行也在四川、安徽、云南等地区的部分支行展开试点。

此外,金融机构还运用电子围栏、区块链等科技,动态监测农林牧渔等农产品的生产经营,推动资金流、物流、商流深度融合,大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和上下游企业融资可得性。

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速

农民融资难,还难在金融机构无法为其“精准画像”。对于许多农户而言,信用贷款是最可行的融资方式,而这有赖于健全的农村信用体系。《意见》要求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发展农户信用贷款。

近年来,人民银行持续推动建设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,大力推进“信用户”“信用村”“信用乡(镇)”的评定与创建。各地因地制宜,逐步完善信用评定机制,推进信用村示范点建设。截至2020年末,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已累计为1.89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,全国已建成各类型省级征信平台6家、地市级平台30多家。

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,合作共享成为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共同选择。一些金融机构通过接入信用信息平台或与地方政府合作,获取更多涉农信息数据,再结合智能风控评估模型,为农户“精准画像”,实现了“1+1>2”的效果。例如,农业银行制定《服务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全面开展“信用村、信用户”创建工程实施方案》,重点推广以“惠农e贷”为代表的农户网络融资新产品,通过加大银政合作,逐步建立农户信息档案,完善对行政村和农户的数字画像,将信用村建设与金融科技手段相结合,让农户享受批量准入、批量授信。

基于数字技术,“人人有授信、户户能贷款”在多个地区已经成为现实。例如,浙江丽水在2010年就建立了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,为农户和城市居民建立了电子化信用档案,对全市所有金融机构网点开通查询服务,并于2015年升级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。在河南兰考,全县农民拥有了电子信用信息档案,截至2021年5月末,该县普惠授信已完成基础授信15万余户,占全县农户的90%。

专家认为,2022年,更多创新举措还将继续铺开,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将提速。

向数字化农险转型进行时

从实践中可以发现,农业保险在有效分散和化解农业风险、保障农业农村生产经营有序进行、稳定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。《意见》再度提及农业保险,要求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和再保险,优化完善“保险+期货”模式。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对农业保险的需求将大幅增加。保险公司应深入应用数字化科技手段,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理赔和服务效率。

近几年,一些头部险企已率先在科技赋能农业保险上有所突破,试以解决长期以来在勘察定损方面遇到的难题。例如,太平财险以“互联网+服务‘三农’”为切入点构建优质农险生态体系,多维度收集农村大数据,实现地理信息数字化、气象灾害动态数字化以及农产品信息数字化。此外,还有不少农险运用AI视觉识别技术,使用手机APP扫个脸就能给猪、牛等牲畜上保险。

当下,传统农业保险向科技化、数字化农业保险转型不断推进。谈及下一步发展方向,农业农村部计财司金融保险处处长王胜此前表示,一方面要抓技术应用,充分利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,利用遥感、无人机等现代化手段,构建“线上+线下”农业保险网络服务体系;另一方面要抓数据共享,逐步整合各相关政府部门和保险机构的涉农信息数据,搭建全国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,依法依规共建共享共用,提高农业保险的规范性和便利性。

以数字技术推动农村普惠金融

数字技术对于改善农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,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一方面,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物理网点的时空局限,打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另一方面,数字技术降低了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风险和成本。

但在发展中,农村普惠金融也存在一些待解难题,包括政府部门和一些大型科技公司、金融机构掌握的涉农信息数据未得到充分融合应用,伴随数字化应用而来的“数字鸿沟”问题,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数字金融创新不足等。

人民银行此前发布的《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(2020年)》就明确提出,要继续巩固完善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供给,推动物理网点、服务机具和数字渠道等有机协同发展,注重弥合“数字鸿沟”;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,持续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综合性、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;持续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,提升农户信息共享程度,逐步推动整合农户土地承包确权信息、大型农机具信息、农业补贴、生猪养殖等数据信息,为提升农户信贷可得性夯实数据基础等。

 

本文来源:金融时报-中国金融新闻网,图片与文字版权属于原作者所有

新闻资讯
    联系我1们

    4006042800

  • 南京市麒麟科技创新园智汇路300号
  • E-mail:service@foidn.com